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

“三自一引”成标杆 内江产权改革见成效

作者:办公室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5-01-13 17:20


  “三自一引”成标杆 内江产权改革见成效

   四川新闻网内江1月4日讯(廖奇琪)

   作为四川省革命老区和典型的农业大区,内江市东兴区始终把“三农”工作放在重中之重,该区围绕中央、省、市系列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,并将内江独创的“三自一引”、“五步工作法”落到了实处,确保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。

  所谓“三自一引”,就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,凡村组重大事项均由农民以自主、自愿、自治的方式讨论决定,党委、政府加强引导,变“代民做主”为“让民做主”,顺利化解了确权过程中的矛盾,确保不留后遗症,不吃“夹生饭”。

  2年过去了,当前东兴区“三自一引”运用的怎样?土地流转成效如何?

  带着问题,12月31日,笔者来到了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中山乡中山村。此时,连片的荷塘早已叶落藕熟。“田土加一起我一共流转了4.9亩出去,我身体不是很好,工作强度大了干不了,不过有时帮业主种个藕,也有60元一天。”该村7组67岁的李庭敏说得很恳切。

  “我们农村劳动力少,容易造成土地闲置,再加上村里土质较薄,传统种植基本没有赚。当前我们通过‘三自一引’的方式,以700元/亩的价格,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给业主,村民期间还可以给业主打工,收益还是不错。”54岁的村主任阳建文告诉笔者。

  在中山村3组一家茶馆内,57岁的村民小组组长王开文正兴致勃勃的和大家聊着天。

  “大大小小开了5次会,才开始村民意见很大,经过大家反复开会后,最终确定了方案,31人通过调整分到了土地。”王开文告诉笔者。

  “现在(政府)要收什么钱我都认,也很乐意交。”该村3组70岁的赵永芝认真的说道。当前通过村民自主、自愿、自治的方式让他们家新分到了4亩土地。

  土地流转是否完全按照村民意愿?不流转土地是否就不能增收致富  

  寻找答案,当日,笔者又来到了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的东兴区小河口镇建设村。该村露天蔬菜种植连片发展已有一定规模了,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  “土地流转出去每亩每年只有1000元,我是以农为生、靠土吃饭的农民,一年种三季葱黄,一亩纯收入都有12000元。加上我年纪大了,土地流转后(业主)也不会请我当帮工,流转本身就不划算,不当帮工更是亏的凶。”65岁的周利全板着指头算着明细账,身为该村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的他,在村里可是说的起话,有“实权”的人。

  “因为我们这的土地肥沃,种植蔬菜的成效十分好,所以村民们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。2012年我和一些村民一起成立了内江市东兴区七家滩种植专业合作社,建立了50亩的露天蔬菜基地,主要种植了大葱、海椒、四季豆等蔬菜,这样既可以照顾村民的种植习惯,又可以带动村民大面积种植蔬菜,全村现已种有蔬菜700余亩。”55岁的吴付明既是建设村村支书又是合作社社长,带领村民致富,他早已有明确的想法。

  “还是划片发展、成片发展好,我们这蔬菜种的多,每当蔬菜成熟了,一个电话过去,就有人来我们这收,方便的很!”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、60岁的周金良自豪的说道。

  “没有要求村民必须把土地流转出来,我们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同时,正在统一引导大家种植同一种蔬菜,并请了区农业局的技术专家做技术指导,这样我们的蔬菜有机会形成一个品牌,也更具市场竞争力。”小河口镇副镇长雷兵侃侃而谈。

  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村民是否流转土地都不能做硬性要求,若是村民流转土地能够增收,我们就走流转的方式,如果流转不能增收,我们也要尊重群众的意愿。小河口镇建设村和中山乡中山村不同做法的效果其实异曲同工,都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增收致富,这也能够充分体现我们‘三自一引’的做法。”东兴区统筹委常务副主任余勇用对比的方式详细分析道。

  据悉,当前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正积极探索推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,狠抓小河口镇永安村统筹城乡综合示范项目区建设,着力在田家镇正子村、双才镇水田村推广“三化”模式和农业BOT机制。引导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,发动农民自愿以承包入股成立合作社,逐步实现承包土地股权化、集体资产股份化、农村资源资本化。采取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产业化经营模式,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,扶持壮大东兴巨林麻竹专业合作社等本土专业合作社,逐步扩大其生产规模和辐射范围,实现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。